“柴静,著名传媒人,前央视主持人,记者。今天一条柴静自费百万元拍摄雾霾纪录片的推送《穹顶之下》在各大社交媒体上传播。淡出公众视野一年后,柴静带着这部纪录片归来。她以调查记者的身份,更以一个母亲的身份,在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,多国实地拍摄治污经验。向公众展示其对雾霾这一关乎生命健康、涉及公共治理议题的思考和行动。没出世的女儿患有肿瘤,她毅然辞职回家照顾孩子,一出生就接受手术的孩子痊愈了,但是生活在一年有175天污染的北京,害怕女儿有一天会问“什么是蓝天?”“为什么把我关在家里”同时也出于一个传媒人的职业素养,柴静开始了调查。在公开孩子病史这件事上,柴静有过很大的顾虑,她害怕会给孩子带来压力,反而是先生宽慰她说,孩子是柴静关注空气污染不可回避的动机,并且回避隐含着对疾病的敌意,要相信社会基本的善意。“中国有很多人希望把这件事改善,在为此努力。简单地说,每个人都希望空气清新。什么是社会共识?再没有比这个更强烈的社会共识了。这是我的信心。”——柴静这一年她携带仪器,做雾霾健康测试,作为志愿者参与人体实验,分析呼吸成份,拍摄肺部深处碳素沉淀的后果。拜访国内外研究大气污染的学术机构,去污染严重的现场调研,调查背后的执法困境。接触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、发改委能源所、工信部产业司、环保部等职能机构,也去了伦敦、洛杉矶这些曾经污染严重的城市,想找到一些空气污染治理的教训与经验。她想弄明白三个问题:雾霾是什么?它从哪儿来?我们怎么办?“小时候有一次,我把肥皂水倒在了树根上,我奶奶没说什么,只是拿小铲子把肥皂水铲起来,埋在了别处——人去做什么,是因为心底有爱惜。”——柴静对于环保柴静有自己的方式,比如尽量不开车,比如参与公众参与立法研讨会,与扬尘的工地交涉,打环保举报电话12369,要求餐馆安装上法规要求安装的设备,要求加油站维修油气回收装置。但她并不去鼓动号召他人必须做什么、应该怎么做,她说那有一种强迫性。而别人心底有自己的爱惜,有适合自己的实践。“这是我和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”——柴静奔波在中国、美国、英国,和多年共事的老朋友一起拍摄、编辑视频,到最后成片大概花费了一百万元,花的是柴静自己的钱,她说:“这是我和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”,柴静婉拒了表示愿意资助的基金会,用《看见》的稿费负担了全部费用。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之一,没人比普通人更清楚自己身边的污染源,也没人比我们更爱护自己的家园。
柴静《穹顶之下》纪录片分享-感触颇深
(8)个小伙伴在吐槽
- 好吧,看过看见就喜欢上这姑娘。
- 没想到还有能看的视频,厉害
- 竟然还能在线看,不错啊,竟然没有被和谐
- @懿古今:说明财新网新闻还是值得一看的~
- @↗℡ 浮华 青春:财新网顶得住压力啊
- 正在看,感触很深,还是生活在小地方好啊,还可以看见天空。蓝天啊。白云啊。
- 已和谐
- @无名智者:我这里不是还能看